【音频】一个高尔夫球童,凭什么成为史上收益率最高的基金经理?

要懂汇 37 0
要懂汇

坚持原创,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交流社区

没有人比我更懂汇

" />

点击上方收听《金融历史那些事儿》 主播:小篆


 收听攻略 

看见历史,听见金融


-边听边读,体验更佳-

看见金融,听见历史,大家好我是小篆,欢迎收听《金融历史那些事儿》。

纽约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,长不超过一英里,宽仅11米,它是美国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所在地,两旁是陈旧的摩天大楼。这条街上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、联邦储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美国洛克菲勒、摩根、杜邦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、保险、铁路、航运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。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棉花、咖啡、糖、可可等商品交易所。

华尔街是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,这条街承载着太多的辉煌。而从这条街中走出了无数的金融大鳄,今天小篆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从这里走出去的金融大鳄之一:「彼得·林奇」

 从球童经历开始的投资传奇 

1944年1月19日,彼得·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。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,后来放弃教职,成为约翰·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。可是不幸的是,在林奇10岁那年,父亲因病去世,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。

为了省钱,家人开始节衣缩食,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,而且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。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。这份工作应该说是最理想不过了,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的还多。高尔夫球场一直是风云人物、名流巨贾的聚集之地,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,林奇不仅捡球,还注意学习。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得知,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、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。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,就相当于上一堂关于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。

【音频】一个高尔夫球童,凭什么成为史上收益率最高的基金经理?-第1张图片-要懂汇

在当时,虽然是经济发达的美国,但人们的意识还是相对保守,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,视股票市场如赌场,把买股票等同于赌博行为,虽然这时股票上涨了3倍。原本林奇也是这样想的,但球童的经历开始让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,增强了赚钱意识,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。

就这样边工作边读书,林奇读完了中学,顺利考入波士顿学院。即使波士顿学院学习期间,林奇也未放弃球童的工作,他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·维梅特球童奖学金。

波士顿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。为了家庭,为了自己,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,他想找出其中的“秘密”,成为像高尔夫球场的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。

于是,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。除了必修课外,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、数学和财会等课程,而是重点的专修社会科学,如历史学、心理学、政治学。此外,他还学习了玄学、认识论、逻辑、宗教和古希腊哲学。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,林奇就已经意识到,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,而不是一门科学,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。

因为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的坚强后盾,大二的时候,林奇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。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,小试牛刀。

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,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8美元 。后来,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。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,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,靠着这笔资金,他不仅读完了大学,而且念完了研究生。

 收入最高的基金经理 

暑假期间,林奇来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——富达,在这里做暑假实习生,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,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。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,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,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,几乎全线崩溃,这种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。

1977年接管并扩展麦哲伦基金以来,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,不仅使表哲伦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非共同基金,使其资产由2000万美元,增长到84亿美元,而且使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,增长到1400种。林奇也因此而收获甚丰。

惊人的成就,使林奇蜚声金融界。美国最有名的《时代》周刊称他第一理财家,《幸福》杂志则称誉是股票领域一位超级投资巨星。彼得林奇从事的投资经营中,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凡,并以股票天使自居。

在彼得·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,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,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,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,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,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.2%。

对于很多人而言,彼得·林奇是一个没有“周末焦虑症”的“死多头”,股市调整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,他都不太像一个股市中人,因为他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,但也正是因为这样,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!

 功成身退 

1990年,就在他最巅峰的时刻,林奇却选择退休,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。当时,他还是市场中最抢手的人物,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。彼得·林奇非常理智地发表了自己的离去演说:“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,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,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,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。孩子们长的真快,一周一个样。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,我才能认出她们来,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,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,却没时间剪贴。”

这就是彼得·林奇离开的理由,没有一点的做作和矫情。当然他也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,于是,和其他伟大的投资人和交易商一样,彼得·林奇带着赚来的钱,干干脆脆的离了场。

现在,这个曾经的“股市传奇”就像任何一个平常的父亲一样,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,同时他也没有闲着,正积极地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,到处募集资金,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。

虽然他是亿万富翁,他让别人也成为了亿万富翁,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,而是主人。

好的本期《金融历史那些事儿》到这里就结束了,我是小篆,我们下期再见。



推荐收听:

金融史上少有的全能型交易天才,“多空”都能稳赚!

从300美元到百万富翁,投资鬼才靠什么征服华尔街?

阿里巴巴的发家史背后,离不开这位“投资教父”!

标签: 基金

要懂汇

坚持原创,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交流社区

没有人比我更懂汇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